兽面纹铜罐
兽面纹铜罐,青铜器,商代文物,高24.5厘米,口径13厘米,1955年郑州白家庄2号墓出土。
1954年,郑州市东关外与二里岗大道交叉口修建了一条公路,由北向南穿过白家庄村。白家庄村内一座土丘的一部分被挖掘,土丘的山崖上露出了考古学上常见的一个文化层——“灰土层”,并出土了一些青铜器。这一现象引起了郑州市文物工作队的注意,并列为市区文物保护重点。1955年5月4日,白家庄村村民在土丘附近及下方挖沙时,发现了本文介绍的兽面纹铜罐。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闻讯后,在此地开挖壕沟,清理了露出的残墓和另外3座墓葬。兽面纹铜罐便是此次清理的4座商代墓葬中的C8M2出土的。
从器形看:兽面铜罐整体壁薄、窄口、外撇沿、长颈、折肩、深腹、圆底、高圈足。颈部上部外弧较小,下部外弧较大;折肩较宽,肩与腹相接处有明显的折线;圈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宽且外弧较小,下部较窄且外弧较大。上下连接处有一条很窄的折边(图1)。
图一:兽面纹圈足铜罐
从纹饰看:兽面纹铜罐颈部上端饰三圈紧密凸起的弦纹;弦纹下方等距离地饰三道龟形纹。龟形纹整体形似龟,头部类似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蛇头,背部饰圆形涡纹,四足呈云纹状,尾尖(图2);肩部与颈部连接处饰一圈斜向云雷纹带;腹部纹饰由三部分组成:上下较窄的云雷纹带和中间较宽的兽面纹带。兽面纹带由三组相似的兽面纹饰组成,兽面的眼、眉、鼻、口略突出于器面;圈足上部有两条宽凸的弦纹,两条弦纹间有三条等距分布的十字形圆孔。
图二 兽面纹铜罐颈部龟纹
兽面纹铜罐的发现意义重大:
第一,该兽面纹铜罐虽然是由群众发现的,但可以确认是墓葬出土,应视为科学发掘出土的文物。其时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晚期,即中商早期,是目前已知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铜罐。它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我国为数不多的中商早期青铜器的数量,也为中商早期铜罐的研究和界定树立了标杆。
其次,兽面纹铜罐腹部的模缝痕迹明显,模线均通过三个十字形孔。对研究早期青铜器圈足上的孔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早期青铜器模铸逻辑的重要实物材料。兽面纹铜罐腹部纹饰中的兽面采用微浮雕工艺,凸显兽面各部位,这在商代中早期青铜器上极为少见。它不仅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成就,也为商代晚期出现的“三层花”工艺奠定了技术基础。
再次,兽面铜罐出土后,颈部等距离装饰的三道龟纹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这种纹饰在商代中早期的青铜器上极为少见。多数学者认为龟纹是某个氏族的图腾或族徽,也有学者将龟纹解读为文字——“黾”或“龜”。如果后一种文字解读正确,那么龟纹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铭文。
因此兽面罐是商代中早期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