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绿松石的青铜剑
绿松石嵌铜剑,青铜,春秋晚期,全长41.3厘米。1980年河南省固始县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馆。
1980年1月,在固始县白石子地发现一座春秋晚期木棺墓,在棺木的东南方向,出土了这把镶嵌着绿松石的铜剑。
全剑由四部分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剑身、剑护手、剑柄、剑头。
图1 剑头
剑身中部脊线直达剑尖,剑身内缩至剑身三分之一左右,前端收拢成尖。剑身表面微凹。剑护手表面镶嵌绿松石,剑护手与剑身基本平齐。柱状剑柄,剑柄上有双箍,箍上也镶嵌绿松石。圆盘状剑头,上面有12个圆圈。[1]
这一时期的青铜剑与后来的剑的主要区别是护手基本与剑身齐平,剑柄上有两道箍环。1974年出土的居延汉简《剑与刀》记载:“欲知剑利与否,古兵器好坏,拔出剑身,看剑身无推出点,此即为古兵器好坏。”关于“推出点”,马明达先生认为是“剑护手”。[2] 后来的剑的护手比剑身宽得多,便于直刺时发力,也有利于格斗时保护对手和手腕,而“古兵器”则无推出点。“古兵器”是指镶嵌有绿松石青铜剑的剑型。《剑与刀》中的“无推出点”,应指护手与剑身等宽或基本等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