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steam column steam retort

好汽柱蒸汽蒸馏器

“甑”形蒸汽柱甑,商代晚期,口径32.5厘米,高15.5厘米,柱高13.1厘米,重4.7公斤。1976年安阳殷祚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瓠”形蒸柱甑,敞口,深腹,蒸柱,双耳(耳)。器形平底内凹,方沿微外斜,边缘有一圈凹槽,应为盖的接缝槽。下腹弧形,底部微凹,即中空内敛,底部圆平。1976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殷圩妇好墓出土。属殷圩文化第二期,武丁时代,年代约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198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其转交河南省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收藏。

“昊”号蒸汽柱甑形器出土时,其腹部一侧有丝织痕迹,器形残缺,后修复原貌,锈蚀严重,器内壁口下镌刻“昊”字(图1)。“昊”为“妇好”二字的简称,可从郭沫若《甲骨文总纂·下》第3页甲骨文中得到印证。

图一 “昊”字蒸汽柱甑形器“昊”字铭文及拓片

器外壁饰两大组纹,即口下六组鸟纹,两个鸟头相对,各带鸟冠,钩嘴圆目,翅短,尾羽长而下弯,尾羽两片,上方有羽纹。因锈蚀严重,纹饰模糊。腹部饰六对大夔龙纹及六对交叉三角纹(图二)。

图二:汽柱形器纹饰“善”字拓片

这种带有“善”字的汽柱形器出土时,并未发现与之相配的鼎,因此它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鼎是由汽柱和釜组成的,此装置是釜的多功能汽柱体,故称“汽柱汽柱”,它是用在多个分体式鼎的鼎上,也就是作用在加了水的鼎上,加盖后,通过中心汽柱向上送出的水汽对食物进行加热、蒸煮或烹煮。汽柱中心汽柱的作用,是扩大内部受热面积,使器皿内部温度迅速上升。”这种器的柱体是空心透明的,上面有一小孔,其结构类似今天的蒸汽锅炉,故暂时以此命名。使用时,可置于鼎上,利用上升的水汽来蒸制食物。”[1] 如图例(图3)所示:1.蒸汽柱。2.热气流方向。3.礼口。4.双耳。5.盖子。6.酒具。7.壁饰。


图3 “好”汽柱蒸锅剖面及功能图

“好”字形汽柱蒸锅底部中央凸出一根圆柱形的空心汽柱,柱顶呈凸起的四瓣花形,柱蕊周围有四个瓜子形的空心孔,孔与底部向上凹陷的空心柱垂直相连,空心柱高度低于器皿口部,汽柱部分起加热作用(图4)。


图4 蒸汽塔剖面图及塔顶平面线图

“好”的汽柱蒸锅的铸造工艺为分体铸造法,即分别铸造汽柱和把手。然后将汽柱(附件)镶嵌在器身的铸模内,灌注铜液,使汽柱与器身融为一体。把手的制作也是先将器身铸模,然后在器身相应部位铸出凸起或留有铸孔,再将把手的陶模和泥芯装在器身上面,最后浇注熔铜,使把手与器身贴合。蒸锅器身是从蒸锅底部垂直铸造而成的。

“昊”字型蒸汽柱甑的壁面装饰分上下两层,纹饰排列有序。上排鸟纹为双方格连续纹;下排大夔龙纹的三角形纹饰为平行连续纹。造型大方美观,工艺精湛,造型别致。从器皿主体到各部位的附件,比例均衡,线条挺拔流畅。

妇好墓中大部分铜锡铅器在加工制作过程中,都故意添加了铅的含量,证明当时的工匠已掌握了冶炼铸造三元合金的新工艺,该检测结果为殷旭青铜器有害锈蚀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