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金银铜方镜及铜方花环
嵌金绿松石龙耳铜方镜、铜方罐(附匙),青铜酒器,战国。镜高21.6厘米,长30.8厘米;罐高32厘米,长15.6厘米,匙长43.7厘米。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1974年冬至1975年4月,三门峡市上村岭大队第三生产队在岭西修建水库时,发现古墓8座,获青铜器100余件、陶器50余件,这套青铜器便是在5号墓中出土的。
嵌金绿松石龙耳铜方镜(图1)。器形呈斗状,方口,内折口沿,方唇,短颈,腹壁斜向器底,底设方形圈足。镜沿、颈部有嵌金绿松石复合菱形纹。镜腹外壁分条勾连纹,条上有嵌金绿松石方形几何纹。四条龙形耳,身躯蜷伏卧,头攀于器口探水,头、肢铸几何图形及圆点纹,龙身镶嵌绿松石。
(图 1)
嵌金漆铜质盘蛇纹方罐(图二)。广口、撇唇、细颈、宽肩、鼓腹、平底,下承方圈足。颈部外壁四边铸有环状凹槽,原应有嵌金纹饰,现已不复存在。罐腹部外壁以方格为界,格间宽条均为嵌金几何纹饰。格上饰以细密的盘蛇纹。盖铸工亦十分精巧,盖顶为连环几何纹饰,盖顶外缘铸有无花果叶状纹饰及嵌金纹饰。其表面有一层黑色亮泽物质,应为器物表面原有的漆质。
(图 2)
罐内有一把铜勺,勺尾呈圆形,勺柄中部扭成麻花状,上端有一孔,可容一枚戒指。
铜嵌工艺应用于铜镜、铜罐的通体,一般在器物表面预留纹饰槽,或在铸造后刻上纹饰槽,分别镶嵌金、银、红铜等较软的金属丝,或玉石、绿松石、漆器等,再进行镶嵌,使表面光滑,使纹饰与器物之间的不同材质呈现出相互辉映的效果。镶嵌工艺自夏代开始出现,多为在铜器上镶嵌玉石,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图3)。商代又出现了用漆器填封青铜器皿的做法,如信阳罗山县莽章乡西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内填黑漆。这种填漆方法在辉县琉璃亭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器物中尚有运用。春秋中晚期以来,在青铜器上开始使用嵌金、嵌银或嵌红铜的工艺,战国时期尤为盛行。不仅所用器物更加多样,嵌镶的材料也更加多样,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造型巧妙、花纹工整的器物。上村岭出土的铜镜,即用金丝圈填空,金丝圈镶嵌整齐,器物表面抛光平整,足以代表战国时期嵌金工艺的新成就。铜罐器身涂以亮黑色漆,不仅增加了花纹、色彩的对比,使其更具观赏性,而且还有防锈的作用。
这组铜罐、铜镜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表面布满锈迹,但从大多保存完好的纹饰,仍可想象其精致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