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 Gong Bi: Witness to the Qin People's Pioneering Spirit

秦公璧:秦人开拓进取精神的见证

1978年1月下旬,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队员在村里取土时,在一个坑内发现铜器。村民们保护了现场,并分步上报。专家们经过发掘清理,在距地面3米深的坑内发现了5口一字排开的铜钟和3个围绕铜钟呈半圆形排列的铜璧。

经确认,这8件青铜打击乐器保存完好,乐器上均有铭文记载。其中,3件秦公璧除大小不同外,其形制、纹饰、铭文均完全相同。经对铭文内容进行鉴定,专家确认这批青铜乐器的主人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君王。

秦公璧现藏宝鸡青铜博物馆,三件璧中最大的一件通高75.1厘米,径53厘米,重62.5公斤。璧身由钮、舞、门沿、锣、件、鼓等部分组成,造型雄伟,工艺精湛。

秦工璧鼓面呈水平状,中间有四个门边,侧面两个门边形似九条盘绕的飞龙,前后两个门边形似五条飞龙和一只凤凰。舞部上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回首望去,形象生动。璧的上下部有条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和盗纹组成,栩栩如生,典雅生动。

璧是一种大型单体打击乐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祭祀或宴会上与编钟、磬配合使用,是一种用于指挥乐队的节奏乐器。

比精美的造型更让人欣喜的是秦公璧身的135个字的铭文。铭文中的字形瘦削,笔画始重末轻,收尾浅瘦锐,是大篆向小篆的过渡字体,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整个汉字艺术演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习金文书法的绝佳范本。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