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青铜器的博客

日本万邦收藏十月拍卖会再推重物---饕餮纹鼎
此器为陶罐纹青铜鼎,细颈、直耳、深腹、三足柱足。为传统鼎形,三足圆形鼎,但与早期鼎不同,器壁厚、底圆、柱足。此器腹部饰巨幅陶罐纹,以云雷纹为底。饕餮兽面纹自良渚文化时期已有,但一直称为兽面纹,直到宋宣和年间《博古图录》始称此种纹饰为饕餮纹。其寓意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武勇猛”、“崇奉神明”等象征性语句。饕餮纹虽由片状构成,但并不代表随意拼凑。古人对于饕餮纹的具体形象没有概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动物(特别是大型野兽)身上找到了饕餮纹应有的特征。于是在塑造饕餮纹形象时,融入了羊(牛)角(代表高贵)、牛耳(善于辨别)、蛇身(神秘)、鹰爪(勇猛)、鸟羽(善于飞翔)等。神秘的怪兽拥有熟悉动物的内脏,使人们能够很快体会到自己对饕餮纹怀有怎样的情感。神话的起源,夸张的表象,使饕餮纹狰狞、神秘、威严,让人心生畏惧。 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多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在青铜器腹部,少量出现在足部。此件饕餮纹的腹部布满了饕餮纹,腹部的宽阔空间让它有足够的施展空间,醒目的位置让它更显霸气和威严。同时,饕餮纹最重要的特征应该就是它的眼睛了,饕餮纹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一双炯炯有神、威风凛凛却不带怒气的巨眼。此件饕餮纹鼎采用高浮雕的形式,使饕餮的眼睛更加突出,凝视着外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也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此外,鼎身布满红绿锈斑,器形完整,做工规整,纹饰精美,较为少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日本万邦收藏十月拍卖会再推重物---饕餮纹鼎
此器为陶罐纹青铜鼎,细颈、直耳、深腹、三足柱足。为传统鼎形,三足圆形鼎,但与早期鼎不同,器壁厚、底圆、柱足。此器腹部饰巨幅陶罐纹,以云雷纹为底。饕餮兽面纹自良渚文化时期已有,但一直称为兽面纹,直到宋宣和年间《博古图录》始称此种纹饰为饕餮纹。其寓意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武勇猛”、“崇奉神明”等象征性语句。饕餮纹虽由片状构成,但并不代表随意拼凑。古人对于饕餮纹的具体形象没有概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动物(特别是大型野兽)身上找到了饕餮纹应有的特征。于是在塑造饕餮纹形象时,融入了羊(牛)角(代表高贵)、牛耳(善于辨别)、蛇身(神秘)、鹰爪(勇猛)、鸟羽(善于飞翔)等。神秘的怪兽拥有熟悉动物的内脏,使人们能够很快体会到自己对饕餮纹怀有怎样的情感。神话的起源,夸张的表象,使饕餮纹狰狞、神秘、威严,让人心生畏惧。 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多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在青铜器腹部,少量出现在足部。此件饕餮纹的腹部布满了饕餮纹,腹部的宽阔空间让它有足够的施展空间,醒目的位置让它更显霸气和威严。同时,饕餮纹最重要的特征应该就是它的眼睛了,饕餮纹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一双炯炯有神、威风凛凛却不带怒气的巨眼。此件饕餮纹鼎采用高浮雕的形式,使饕餮的眼睛更加突出,凝视着外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也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此外,鼎身布满红绿锈斑,器形完整,做工规整,纹饰精美,较为少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日本万邦收藏品十月拍卖会推荐重要文物——这位父亲的鼎鼎大名
此件蝉纹铜鼎形制圆形,直口上对称铸有两只直立厚耳,丰腴的腹部下有三只分布均匀的柱足,体现了商代青铜器厚重、稳重的总体风格。鼎腹部上方,铸有醒目的条形纹饰,纹饰为一只十分逼真、栩栩如生的蝉。蝉纹横向连续排列,纹路粗细匀称,繁简适宜。蝉纹下方为一圈由雷纹组成的倒三角纹,两者之间,两侧各有一圈连续翻滚的云纹,三只柱足上也同样饰有蝉纹。此鼎整体纹饰疏密有度,层次分明。纹饰中多只蝉首尾相连,即后人所称的“连环连理”。鼎上还刻有“传衍”二字,也有代代相传之意,将“连绵不断”的图案铸在铜鼎显眼的位置当作珍品,大概反映出鼎主人希望世世代代都能传承安稳富足生活的心态。 蝉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盛行于商末周初,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和壶的流部。西周中期以后,写实的蝉纹在青铜器上已不多见,变形的蝉纹仍出现。蝉纹的构图很有特色,悬叶、三角形的蝉身连续排列,体现出对称感和韵律感,富有视觉冲击力,与鼎的整体造型相得益彰。此件蝉纹鼎保存完好,铸造精细,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与此鼎类似的器物有:1982年河南安阳小民屯南875号墓出土的商末蝉纹鼎,通高23.5厘米,口径1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鼎高19.3厘米、口径15.7厘米,射女鼎高25.1厘米、口径20.7厘米;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三角蝉纹鼎高23.1厘米。 此外,该鼎上的铭文较为简单,与《殷周金文大全》(中华书局,第969页)所收录的铭文第01595号“此父鼎”十分相似,可作为参考。“此父鼎”为“族名+亲属称号+日名”结构,其中“此”为族名。铭刻此族名的青铜器有很多,大部分为藏品。总之,此鼎为探究商周时期“此”氏族的组织结构、家族分化、分布与迁徙,以及殷周政权的变迁等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不仅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像此大尺寸的鼎在拍卖市场上也十分罕见,值得收藏者关注。
日本万邦收藏品十月拍卖会推荐重要文物——这位父亲的鼎鼎大名
此件蝉纹铜鼎形制圆形,直口上对称铸有两只直立厚耳,丰腴的腹部下有三只分布均匀的柱足,体现了商代青铜器厚重、稳重的总体风格。鼎腹部上方,铸有醒目的条形纹饰,纹饰为一只十分逼真、栩栩如生的蝉。蝉纹横向连续排列,纹路粗细匀称,繁简适宜。蝉纹下方为一圈由雷纹组成的倒三角纹,两者之间,两侧各有一圈连续翻滚的云纹,三只柱足上也同样饰有蝉纹。此鼎整体纹饰疏密有度,层次分明。纹饰中多只蝉首尾相连,即后人所称的“连环连理”。鼎上还刻有“传衍”二字,也有代代相传之意,将“连绵不断”的图案铸在铜鼎显眼的位置当作珍品,大概反映出鼎主人希望世世代代都能传承安稳富足生活的心态。 蝉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盛行于商末周初,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和壶的流部。西周中期以后,写实的蝉纹在青铜器上已不多见,变形的蝉纹仍出现。蝉纹的构图很有特色,悬叶、三角形的蝉身连续排列,体现出对称感和韵律感,富有视觉冲击力,与鼎的整体造型相得益彰。此件蝉纹鼎保存完好,铸造精细,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与此鼎类似的器物有:1982年河南安阳小民屯南875号墓出土的商末蝉纹鼎,通高23.5厘米,口径1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鼎高19.3厘米、口径15.7厘米,射女鼎高25.1厘米、口径20.7厘米;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三角蝉纹鼎高23.1厘米。 此外,该鼎上的铭文较为简单,与《殷周金文大全》(中华书局,第969页)所收录的铭文第01595号“此父鼎”十分相似,可作为参考。“此父鼎”为“族名+亲属称号+日名”结构,其中“此”为族名。铭刻此族名的青铜器有很多,大部分为藏品。总之,此鼎为探究商周时期“此”氏族的组织结构、家族分化、分布与迁徙,以及殷周政权的变迁等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不仅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像此大尺寸的鼎在拍卖市场上也十分罕见,值得收藏者关注。

日本IMC十月藏品拍卖再出亮点--金银嵌凤头香
香炉,即熏香炉,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香炉。焚香的习俗在我国自古就有,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古人用香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祭祀神灵。在众多的香炉中,香炉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尤其是战国时期的香炉,更是独具特色,令人着迷。 战国时期,古人喜欢在室内焚香,此风俗在汉代仍广为流传。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异域香料进入中原,使得香香料的选择性更强。汉代古人在享受生活时也喜欢用香,因此香炉的数量日益增多,并传遍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远销海外。 香炉的材质主要有陶器和铜器。陶制香炉以红陶、灰陶为主,或为彩陶香炉,制作工艺不一。有的陶制香炉制作粗糙,纹饰较少,一般为陪葬品。有的陶制香炉制作极其精细,色彩艳丽。铜制香炉多为青铜铸造,铜香炉的主人一般为上层贵族,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如此精美的器物。铜香炉制作精美,常作为赏赐之用。 此件汉代铜质香炉展现了极为独特的青铜制作工艺水平。质地厚重坚实,造型古朴典雅,体现了汉代青铜铸造业的兴盛和工艺的精湛。盖顶呈凤形,翘颈,镂空盖与炉身镶金银花纹,高足圜底,炉座呈喇叭形。炉座上还雕有龙凤图案,使香炉呈现出雕塑艺术的质感。凤钮香炉的出现,表明香炉在造型艺术的更深层次领域发展。试想,在当时雅致静谧的书房或客厅里,这件香炉中青烟袅袅,香雾缭绕,为房间主人的雅致生活增添了一丝诗意。
日本IMC十月藏品拍卖再出亮点--金银嵌凤头香
香炉,即熏香炉,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香炉。焚香的习俗在我国自古就有,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古人用香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祭祀神灵。在众多的香炉中,香炉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尤其是战国时期的香炉,更是独具特色,令人着迷。 战国时期,古人喜欢在室内焚香,此风俗在汉代仍广为流传。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异域香料进入中原,使得香香料的选择性更强。汉代古人在享受生活时也喜欢用香,因此香炉的数量日益增多,并传遍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远销海外。 香炉的材质主要有陶器和铜器。陶制香炉以红陶、灰陶为主,或为彩陶香炉,制作工艺不一。有的陶制香炉制作粗糙,纹饰较少,一般为陪葬品。有的陶制香炉制作极其精细,色彩艳丽。铜制香炉多为青铜铸造,铜香炉的主人一般为上层贵族,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如此精美的器物。铜香炉制作精美,常作为赏赐之用。 此件汉代铜质香炉展现了极为独特的青铜制作工艺水平。质地厚重坚实,造型古朴典雅,体现了汉代青铜铸造业的兴盛和工艺的精湛。盖顶呈凤形,翘颈,镂空盖与炉身镶金银花纹,高足圜底,炉座呈喇叭形。炉座上还雕有龙凤图案,使香炉呈现出雕塑艺术的质感。凤钮香炉的出现,表明香炉在造型艺术的更深层次领域发展。试想,在当时雅致静谧的书房或客厅里,这件香炉中青烟袅袅,香雾缭绕,为房间主人的雅致生活增添了一丝诗意。

秦公璧:秦人开拓进取精神的见证
1978年1月下旬,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队员在村里取土时,在一个坑内发现铜器。村民们保护了现场,并分步上报。专家们经过发掘清理,在距地面3米深的坑内发现了5口一字排开的铜钟和3个围绕铜钟呈半圆形排列的铜璧。经确认,这8件青铜打击乐器保存完好,乐器上均有铭文记载。其中,3件秦公璧除大小不同外,其形制、纹饰、铭文均完全相同。经对铭文内容进行鉴定,专家确认这批青铜乐器的主人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君王。 秦公璧现藏宝鸡青铜博物馆,三件璧中最大的一件通高75.1厘米,径53厘米,重62.5公斤。璧身由钮、舞、门沿、锣、件、鼓等部分组成,造型雄伟,工艺精湛。秦工璧鼓面呈水平状,中间有四个门边,侧面两个门边形似九条盘绕的飞龙,前后两个门边形似五条飞龙和一只凤凰。舞部上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回首望去,形象生动。璧的上下部有条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和盗纹组成,栩栩如生,典雅生动。 璧是一种大型单体打击乐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祭祀或宴会上与编钟、磬配合使用,是一种用于指挥乐队的节奏乐器。比精美的造型更让人欣喜的是秦公璧身的135个字的铭文。铭文中的字形瘦削,笔画始重末轻,收尾浅瘦锐,是大篆向小篆的过渡字体,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整个汉字艺术演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习金文书法的绝佳范本。
秦公璧:秦人开拓进取精神的见证
1978年1月下旬,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队员在村里取土时,在一个坑内发现铜器。村民们保护了现场,并分步上报。专家们经过发掘清理,在距地面3米深的坑内发现了5口一字排开的铜钟和3个围绕铜钟呈半圆形排列的铜璧。经确认,这8件青铜打击乐器保存完好,乐器上均有铭文记载。其中,3件秦公璧除大小不同外,其形制、纹饰、铭文均完全相同。经对铭文内容进行鉴定,专家确认这批青铜乐器的主人为春秋时期的秦国君王。 秦公璧现藏宝鸡青铜博物馆,三件璧中最大的一件通高75.1厘米,径53厘米,重62.5公斤。璧身由钮、舞、门沿、锣、件、鼓等部分组成,造型雄伟,工艺精湛。秦工璧鼓面呈水平状,中间有四个门边,侧面两个门边形似九条盘绕的飞龙,前后两个门边形似五条飞龙和一只凤凰。舞部上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回首望去,形象生动。璧的上下部有条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和盗纹组成,栩栩如生,典雅生动。 璧是一种大型单体打击乐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祭祀或宴会上与编钟、磬配合使用,是一种用于指挥乐队的节奏乐器。比精美的造型更让人欣喜的是秦公璧身的135个字的铭文。铭文中的字形瘦削,笔画始重末轻,收尾浅瘦锐,是大篆向小篆的过渡字体,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整个汉字艺术演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习金文书法的绝佳范本。

香炉始祖:博山香炉与中国古代升天观念
我国自古就有焚香的习俗,其原因有三:一是当时人们相信鬼神,焚香祈祷神灵;二是古人席地而焚香,以净化房间;三是古代达官贵人有熏衣染被的习惯,以显示自己的奢华。有物之处,必有容器。在这条烧香历史长河中,香炉作为重要的载体,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彩。若要追溯起源,就不得不说香炉的始祖——博山炉。
香炉始祖:博山香炉与中国古代升天观念
我国自古就有焚香的习俗,其原因有三:一是当时人们相信鬼神,焚香祈祷神灵;二是古人席地而焚香,以净化房间;三是古代达官贵人有熏衣染被的习惯,以显示自己的奢华。有物之处,必有容器。在这条烧香历史长河中,香炉作为重要的载体,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彩。若要追溯起源,就不得不说香炉的始祖——博山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