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青铜器的博客

Bronze jar with animal face pattern

兽面纹铜罐

兽面纹铜罐,青铜器,商代文物,高24.5厘米,口径13厘米,1955年郑州白家庄2号墓出土。 1954年,郑州市东关外与二里岗大道交叉口修建了一条公路,由北向南穿过白家庄村。白家庄村内一座土丘的一部分被挖掘,土丘的山崖上露出了考古学上常见的一个文化层——“灰土层”,并出土了一些青铜器。这一现象引起了郑州市文物工作队的注意,并列为市区文物保护重点。1955年5月4日,白家庄村村民在土丘附近及下方挖沙时,发现了本文介绍的兽面纹铜罐。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闻讯后,在此地开挖壕沟,清理了露出的残墓和另外3座墓葬。兽面纹铜罐便是此次清理的4座商代墓葬中的C8M2出土的。 从器形看:兽面铜罐整体壁薄、窄口、外撇沿、长颈、折肩、深腹、圆底、高圈足。颈部上部外弧较小,下部外弧较大;折肩较宽,肩与腹相接处有明显的折线;圈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宽且外弧较小,下部较窄且外弧较大。上下连接处有一条很窄的折边(图1)。 图一:兽面纹圈足铜罐 从纹饰看:兽面纹铜罐颈部上端饰三圈紧密凸起的弦纹;弦纹下方等距离地饰三道龟形纹。龟形纹整体形似龟,头部类似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蛇头,背部饰圆形涡纹,四足呈云纹状,尾尖(图2);肩部与颈部连接处饰一圈斜向云雷纹带;腹部纹饰由三部分组成:上下较窄的云雷纹带和中间较宽的兽面纹带。兽面纹带由三组相似的兽面纹饰组成,兽面的眼、眉、鼻、口略突出于器面;圈足上部有两条宽凸的弦纹,两条弦纹间有三条等距分布的十字形圆孔。 图二 兽面纹铜罐颈部龟纹 兽面纹铜罐的发现意义重大:第一,该兽面纹铜罐虽然是由群众发现的,但可以确认是墓葬出土,应视为科学发掘出土的文物。其时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晚期,即中商早期,是目前已知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铜罐。它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我国为数不多的中商早期青铜器的数量,也为中商早期铜罐的研究和界定树立了标杆。 其次,兽面纹铜罐腹部的模缝痕迹明显,模线均通过三个十字形孔。对研究早期青铜器圈足上的孔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早期青铜器模铸逻辑的重要实物材料。兽面纹铜罐腹部纹饰中的兽面采用微浮雕工艺,凸显兽面各部位,这在商代中早期青铜器上极为少见。它不仅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成就,也为商代晚期出现的“三层花”工艺奠定了技术基础。 再次,兽面铜罐出土后,颈部等距离装饰的三道龟纹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这种纹饰在商代中早期的青铜器上极为少见。多数学者认为龟纹是某个氏族的图腾或族徽,也有学者将龟纹解读为文字——“黾”或“龜”。如果后一种文字解读正确,那么龟纹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铭文。因此兽面罐是商代中早期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兽面纹铜罐

兽面纹铜罐,青铜器,商代文物,高24.5厘米,口径13厘米,1955年郑州白家庄2号墓出土。 1954年,郑州市东关外与二里岗大道交叉口修建了一条公路,由北向南穿过白家庄村。白家庄村内一座土丘的一部分被挖掘,土丘的山崖上露出了考古学上常见的一个文化层——“灰土层”,并出土了一些青铜器。这一现象引起了郑州市文物工作队的注意,并列为市区文物保护重点。1955年5月4日,白家庄村村民在土丘附近及下方挖沙时,发现了本文介绍的兽面纹铜罐。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闻讯后,在此地开挖壕沟,清理了露出的残墓和另外3座墓葬。兽面纹铜罐便是此次清理的4座商代墓葬中的C8M2出土的。 从器形看:兽面铜罐整体壁薄、窄口、外撇沿、长颈、折肩、深腹、圆底、高圈足。颈部上部外弧较小,下部外弧较大;折肩较宽,肩与腹相接处有明显的折线;圈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宽且外弧较小,下部较窄且外弧较大。上下连接处有一条很窄的折边(图1)。 图一:兽面纹圈足铜罐 从纹饰看:兽面纹铜罐颈部上端饰三圈紧密凸起的弦纹;弦纹下方等距离地饰三道龟形纹。龟形纹整体形似龟,头部类似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蛇头,背部饰圆形涡纹,四足呈云纹状,尾尖(图2);肩部与颈部连接处饰一圈斜向云雷纹带;腹部纹饰由三部分组成:上下较窄的云雷纹带和中间较宽的兽面纹带。兽面纹带由三组相似的兽面纹饰组成,兽面的眼、眉、鼻、口略突出于器面;圈足上部有两条宽凸的弦纹,两条弦纹间有三条等距分布的十字形圆孔。 图二 兽面纹铜罐颈部龟纹 兽面纹铜罐的发现意义重大:第一,该兽面纹铜罐虽然是由群众发现的,但可以确认是墓葬出土,应视为科学发掘出土的文物。其时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晚期,即中商早期,是目前已知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铜罐。它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我国为数不多的中商早期青铜器的数量,也为中商早期铜罐的研究和界定树立了标杆。 其次,兽面纹铜罐腹部的模缝痕迹明显,模线均通过三个十字形孔。对研究早期青铜器圈足上的孔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早期青铜器模铸逻辑的重要实物材料。兽面纹铜罐腹部纹饰中的兽面采用微浮雕工艺,凸显兽面各部位,这在商代中早期青铜器上极为少见。它不仅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成就,也为商代晚期出现的“三层花”工艺奠定了技术基础。 再次,兽面铜罐出土后,颈部等距离装饰的三道龟纹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这种纹饰在商代中早期的青铜器上极为少见。多数学者认为龟纹是某个氏族的图腾或族徽,也有学者将龟纹解读为文字——“黾”或“龜”。如果后一种文字解读正确,那么龟纹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铭文。因此兽面罐是商代中早期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Bronze tripod with coiled snake pattern and curved ears

盘蛇纹曲耳铜鼎

曲耳盘蛇纹铜鼎,又称周奎纹鼎、周老鼎、老鼎、虎池奎纹鼎,春秋时期,青铜器,高61.9厘米,口径65.9厘米,腹围206厘米,耳距86.5厘米,耳高16.5厘米,耳宽12.8厘米,足高20厘米,腹深38.5厘米。圆形,敞口,微缩颈,深腹,圆底,附耳,蹄足。该类鼎的器形以缩颈、曲耳为特征。因器身有牛头钮,形制较大,关宝乾先生将其命名为老鼎。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墓出土。(该文物现陈列于河南博物院主展厅一层东周展厅) 1923年秋,河南省新郑县南门外李家楼李瑞在自家菜园挖井时发现了一座大墓,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此件器物便是其中之一。这些文物出土后,被当地卫戍司令金云锷没收运往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交给河南省古物保管所保管,1930年转交河南省博物馆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于安全考虑,河南省博物馆馆藏的曲耳盘蛇纹铜鼎等文物,先被运往武汉法租界,后又运往重庆原国立中央大学保存。 1950年,这批文物从重庆回流河南,仍由河南博物馆收藏。 李家楼墓出土文物众多,规格高,造型精美,曲耳盘蛇纹铜鼎是这些文物中的精品之一。首先纹饰华丽,颈部上部饰细密的盘蛇纹带一周,中部饰弧形纹带一周,下部饰三角纹带一周。上腹部饰两道绳纹,中间等距饰三组纹饰,两侧为细密的盘蛇纹带,中间为粗夔龙纹带。下腹部饰窄夔龙纹带一周,下方等距饰叶状纹带一周。与两耳相对的腹部中部前后各饰一牛头,三蹄足上端饰兽头纹。该器几乎满饰花纹,但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既有细密的盘蛇纹,又有粗犷的夔龙纹;既有腹部、颈部的平雕,又有蹄足上的浮雕。 图一 身饰与牛头 其次,铸造工艺精湛,采用分铸法和焊接法,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分铸法是指将青铜器的主体​​和附件分开铸造或将一件青铜器分两次以上铸造的铸造工艺;焊接法是将分开铸造的青铜器部分用锡铅合金焊接在一起。盘蛇纹曲耳铜鼎的铸造,是将鼎身和耳、足、牛饰分开铸造,再将这些部件焊接成器。 图2:腹部与足部的关节 总之,该器形制承袭两周旧制,器形巨大雄伟,纹饰精巧细致,层次清晰,展现了春秋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因此对于研究我国青铜文化、春秋时期冶炼业、郑国历史文化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对于这件盘蛇纹曲耳铜鼎而言,还有另一项重要价值,那就是这件器物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一组鼎中的一件。这组鼎的出现,对于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礼制尤为重要。 郑公墓出土的鼎有曲耳颈鼎(曲耳盘蛇纹铜鼎即为其中之一)、带沿鼎、带盖鼎三种,曲耳颈鼎数量最多。由于郑公墓最初是私人发掘,后因战乱流离失所,不排除流失的可能。因此,当时四部有关郑公墓出土器物的专著对鼎数量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新郑古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7件(其中一件已破损),《新郑古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6件,《郑中古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9件,《新郑夷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6件。 同墓随葬多鼎的习俗在商代已有出现,但以排鼎的形式出现应该在西周时期。此时,无论墓葬中有多少种鼎,至少有一种排鼎能表明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其数量必定是1、3、5、7、9。此外,其他类型鼎的数量也不是恒定的。夏志峰先生认为:根据前人的记载和对现存器物的分析,郑公墓中的三种鼎虽然表面上看似是排成一列的,但只有束颈曲耳的鼎能表明墓主人的身份;该类型鼎的数量在《郑墓古器图录》中记载为9件,应与事实相符。 如果此说属实,那么郑公墓中出土的9件束颈曲耳鼎,从西周实行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来看,显然可以显示出墓主人的显赫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春秋时期诸侯鼎制和礼制的重要史料。

盘蛇纹曲耳铜鼎

曲耳盘蛇纹铜鼎,又称周奎纹鼎、周老鼎、老鼎、虎池奎纹鼎,春秋时期,青铜器,高61.9厘米,口径65.9厘米,腹围206厘米,耳距86.5厘米,耳高16.5厘米,耳宽12.8厘米,足高20厘米,腹深38.5厘米。圆形,敞口,微缩颈,深腹,圆底,附耳,蹄足。该类鼎的器形以缩颈、曲耳为特征。因器身有牛头钮,形制较大,关宝乾先生将其命名为老鼎。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墓出土。(该文物现陈列于河南博物院主展厅一层东周展厅) 1923年秋,河南省新郑县南门外李家楼李瑞在自家菜园挖井时发现了一座大墓,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此件器物便是其中之一。这些文物出土后,被当地卫戍司令金云锷没收运往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交给河南省古物保管所保管,1930年转交河南省博物馆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于安全考虑,河南省博物馆馆藏的曲耳盘蛇纹铜鼎等文物,先被运往武汉法租界,后又运往重庆原国立中央大学保存。 1950年,这批文物从重庆回流河南,仍由河南博物馆收藏。 李家楼墓出土文物众多,规格高,造型精美,曲耳盘蛇纹铜鼎是这些文物中的精品之一。首先纹饰华丽,颈部上部饰细密的盘蛇纹带一周,中部饰弧形纹带一周,下部饰三角纹带一周。上腹部饰两道绳纹,中间等距饰三组纹饰,两侧为细密的盘蛇纹带,中间为粗夔龙纹带。下腹部饰窄夔龙纹带一周,下方等距饰叶状纹带一周。与两耳相对的腹部中部前后各饰一牛头,三蹄足上端饰兽头纹。该器几乎满饰花纹,但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既有细密的盘蛇纹,又有粗犷的夔龙纹;既有腹部、颈部的平雕,又有蹄足上的浮雕。 图一 身饰与牛头 其次,铸造工艺精湛,采用分铸法和焊接法,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分铸法是指将青铜器的主体​​和附件分开铸造或将一件青铜器分两次以上铸造的铸造工艺;焊接法是将分开铸造的青铜器部分用锡铅合金焊接在一起。盘蛇纹曲耳铜鼎的铸造,是将鼎身和耳、足、牛饰分开铸造,再将这些部件焊接成器。 图2:腹部与足部的关节 总之,该器形制承袭两周旧制,器形巨大雄伟,纹饰精巧细致,层次清晰,展现了春秋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因此对于研究我国青铜文化、春秋时期冶炼业、郑国历史文化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对于这件盘蛇纹曲耳铜鼎而言,还有另一项重要价值,那就是这件器物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一组鼎中的一件。这组鼎的出现,对于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礼制尤为重要。 郑公墓出土的鼎有曲耳颈鼎(曲耳盘蛇纹铜鼎即为其中之一)、带沿鼎、带盖鼎三种,曲耳颈鼎数量最多。由于郑公墓最初是私人发掘,后因战乱流离失所,不排除流失的可能。因此,当时四部有关郑公墓出土器物的专著对鼎数量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新郑古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7件(其中一件已破损),《新郑古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6件,《郑中古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9件,《新郑夷器图录》记载曲耳颈鼎6件。 同墓随葬多鼎的习俗在商代已有出现,但以排鼎的形式出现应该在西周时期。此时,无论墓葬中有多少种鼎,至少有一种排鼎能表明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其数量必定是1、3、5、7、9。此外,其他类型鼎的数量也不是恒定的。夏志峰先生认为:根据前人的记载和对现存器物的分析,郑公墓中的三种鼎虽然表面上看似是排成一列的,但只有束颈曲耳的鼎能表明墓主人的身份;该类型鼎的数量在《郑墓古器图录》中记载为9件,应与事实相符。 如果此说属实,那么郑公墓中出土的9件束颈曲耳鼎,从西周实行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来看,显然可以显示出墓主人的显赫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春秋时期诸侯鼎制和礼制的重要史料。

Inlaid Gold, Silver and Copper Square Mirror and Copper Square Lei

镶金银铜方镜及铜方花环

嵌金绿松石龙耳铜方镜、铜方罐(附匙),青铜酒器,战国。镜高21.6厘米,长30.8厘米;罐高32厘米,长15.6厘米,匙长43.7厘米。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1974年冬至1975年4月,三门峡市上村岭大队第三生产队在岭西修建水库时,发现古墓8座,获青铜器100余件、陶器50余件,这套青铜器便是在5号墓中出土的。 嵌金绿松石龙耳铜方镜(图1)。器形呈斗状,方口,内折口沿,方唇,短颈,腹壁斜向器底,底设方形圈足。镜沿、颈部有嵌金绿松石复合菱形纹。镜腹外壁分条勾连纹,条上有嵌金绿松石方形几何纹。四条龙形耳,身躯蜷伏卧,头攀于器口探水,头、肢铸几何图形及圆点纹,龙身镶嵌绿松石。 (图 1) 嵌金漆铜质盘蛇纹方罐(图二)。广口、撇唇、细颈、宽肩、鼓腹、平底,下承方圈足。颈部外壁四边铸有环状凹槽,原应有嵌金纹饰,现已不复存在。罐腹部外壁以方格为界,格间宽条均为嵌金几何纹饰。格上饰以细密的盘蛇纹。盖铸工亦十分精巧,盖顶为连环几何纹饰,盖顶外缘铸有无花果叶状纹饰及嵌金纹饰。其表面有一层黑色亮泽物质,应为器物表面原有的漆质。 (图 2) 罐内有一把铜勺,勺尾呈圆形,勺柄中部扭成麻花状,上端有一孔,可容一枚戒指。 铜嵌工艺应用于铜镜、铜罐的通体,一般在器物表面预留纹饰槽,或在铸造后刻上纹饰槽,分别镶嵌金、银、红铜等较软的金属丝,或玉石、绿松石、漆器等,再进行镶嵌,使表面光滑,使纹饰与器物之间的不同材质呈现出相互辉映的效果。镶嵌工艺自夏代开始出现,多为在铜器上镶嵌玉石,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图3)。商代又出现了用漆器填封青铜器皿的做法,如信阳罗山县莽章乡西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内填黑漆。这种填漆方法在辉县琉璃亭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器物中尚有运用。春秋中晚期以来,在青铜器上开始使用嵌金、嵌银或嵌红铜的工艺,战国时期尤为盛行。不仅所用器物更加多样,嵌镶的材料也更加多样,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造型巧妙、花纹工整的器物。上村岭出土的铜镜,即用金丝圈填空,金丝圈镶嵌整齐,器物表面抛光平整,足以代表战国时期嵌金工艺的新成就。铜罐器身涂以亮黑色漆,不仅增加了花纹、色彩的对比,使其更具观赏性,而且还有防锈的作用。 这组铜罐、铜镜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表面布满锈迹,但从大多保存完好的纹饰,仍可想象其精致华贵。 (图 3)

镶金银铜方镜及铜方花环

嵌金绿松石龙耳铜方镜、铜方罐(附匙),青铜酒器,战国。镜高21.6厘米,长30.8厘米;罐高32厘米,长15.6厘米,匙长43.7厘米。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1974年冬至1975年4月,三门峡市上村岭大队第三生产队在岭西修建水库时,发现古墓8座,获青铜器100余件、陶器50余件,这套青铜器便是在5号墓中出土的。 嵌金绿松石龙耳铜方镜(图1)。器形呈斗状,方口,内折口沿,方唇,短颈,腹壁斜向器底,底设方形圈足。镜沿、颈部有嵌金绿松石复合菱形纹。镜腹外壁分条勾连纹,条上有嵌金绿松石方形几何纹。四条龙形耳,身躯蜷伏卧,头攀于器口探水,头、肢铸几何图形及圆点纹,龙身镶嵌绿松石。 (图 1) 嵌金漆铜质盘蛇纹方罐(图二)。广口、撇唇、细颈、宽肩、鼓腹、平底,下承方圈足。颈部外壁四边铸有环状凹槽,原应有嵌金纹饰,现已不复存在。罐腹部外壁以方格为界,格间宽条均为嵌金几何纹饰。格上饰以细密的盘蛇纹。盖铸工亦十分精巧,盖顶为连环几何纹饰,盖顶外缘铸有无花果叶状纹饰及嵌金纹饰。其表面有一层黑色亮泽物质,应为器物表面原有的漆质。 (图 2) 罐内有一把铜勺,勺尾呈圆形,勺柄中部扭成麻花状,上端有一孔,可容一枚戒指。 铜嵌工艺应用于铜镜、铜罐的通体,一般在器物表面预留纹饰槽,或在铸造后刻上纹饰槽,分别镶嵌金、银、红铜等较软的金属丝,或玉石、绿松石、漆器等,再进行镶嵌,使表面光滑,使纹饰与器物之间的不同材质呈现出相互辉映的效果。镶嵌工艺自夏代开始出现,多为在铜器上镶嵌玉石,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图3)。商代又出现了用漆器填封青铜器皿的做法,如信阳罗山县莽章乡西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内填黑漆。这种填漆方法在辉县琉璃亭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器物中尚有运用。春秋中晚期以来,在青铜器上开始使用嵌金、嵌银或嵌红铜的工艺,战国时期尤为盛行。不仅所用器物更加多样,嵌镶的材料也更加多样,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造型巧妙、花纹工整的器物。上村岭出土的铜镜,即用金丝圈填空,金丝圈镶嵌整齐,器物表面抛光平整,足以代表战国时期嵌金工艺的新成就。铜罐器身涂以亮黑色漆,不仅增加了花纹、色彩的对比,使其更具观赏性,而且还有防锈的作用。 这组铜罐、铜镜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表面布满锈迹,但从大多保存完好的纹饰,仍可想象其精致华贵。 (图 3)

Yutang Shisou Bronze Inlaid Silver Wire Holding Scroll Guanyin Statue

玉堂石叟铜嵌银线抱轴观音像

观音在五代、北宋时期就已盛行,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帛画即为最佳佐证。其次,据说五代、宋初画家如王奇翰、曹忠元等均画过白衣观音。宋代秦在思在《洛中奇事记》中也记载:“忽有花冠大辇美人从天而降,身着白衣,束金带,手捧金骨花……头梳高髻,头戴白纱……”文字中清晰地刻画出了白衣观音在民间的形象。 此尊银丝嵌铜观音立像身着天衣,面相椭圆,面颊丰满,额头宽阔,弯眉如月牙连鼻。高髻藏于头巾之下,细发长而齐束,额头中央有一银点,双月牙眉,下垂的双眼犹如未开的莲苞,鼻梁挺拔俊秀,小嘴微扬。天衣线条流畅柔顺,全身镶嵌的银云纹略有剥落氧化,但工艺尚细,铜质优良,表面包浆老旧,光泽不均。背面有古篆书四字铭文:“玉堂石斛”,为一件完整的大型石斛精品,实为珍品,收藏佳品。

玉堂石叟铜嵌银线抱轴观音像

观音在五代、北宋时期就已盛行,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帛画即为最佳佐证。其次,据说五代、宋初画家如王奇翰、曹忠元等均画过白衣观音。宋代秦在思在《洛中奇事记》中也记载:“忽有花冠大辇美人从天而降,身着白衣,束金带,手捧金骨花……头梳高髻,头戴白纱……”文字中清晰地刻画出了白衣观音在民间的形象。 此尊银丝嵌铜观音立像身着天衣,面相椭圆,面颊丰满,额头宽阔,弯眉如月牙连鼻。高髻藏于头巾之下,细发长而齐束,额头中央有一银点,双月牙眉,下垂的双眼犹如未开的莲苞,鼻梁挺拔俊秀,小嘴微扬。天衣线条流畅柔顺,全身镶嵌的银云纹略有剥落氧化,但工艺尚细,铜质优良,表面包浆老旧,光泽不均。背面有古篆书四字铭文:“玉堂石斛”,为一件完整的大型石斛精品,实为珍品,收藏佳品。

gold and silver staggered pattern bronze mirrors

金银交错纹铜镜

金银嵌镜是古代一种镜子,是用金银丝或片制成各种花纹,镶嵌在铜镜背面作为装饰的镜子。金银嵌镜工艺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战国中期颇为流行。金银嵌镜按花纹不同可分为猎镜和蛇龙镜两种。金银嵌猎镜一般为圆形,有小钮、双圆钮座,镜面嵌在镜背外缘制成夹层。人兽搏斗、龙凤涡纹等主要纹饰均用“金嵌”制作,周围的小涡纹则用“银嵌”制作。 此件金银嵌镜呈圆形,隔层,镜面嵌于镜背外缘。小圆钮,方形钮座,四周内凹方格。纹饰为地纹与主纹相结合。主纹分两组,一组为两只金嵌山羊,双眼圆睁,蹄踏天;另一组为两只展翅的凤凰。双凤、双羊身上均镶有金丝,使整体显得更加华丽富丽。此件金银嵌镜做工精细,十分珍贵,出土甚少。

金银交错纹铜镜

金银嵌镜是古代一种镜子,是用金银丝或片制成各种花纹,镶嵌在铜镜背面作为装饰的镜子。金银嵌镜工艺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战国中期颇为流行。金银嵌镜按花纹不同可分为猎镜和蛇龙镜两种。金银嵌猎镜一般为圆形,有小钮、双圆钮座,镜面嵌在镜背外缘制成夹层。人兽搏斗、龙凤涡纹等主要纹饰均用“金嵌”制作,周围的小涡纹则用“银嵌”制作。 此件金银嵌镜呈圆形,隔层,镜面嵌于镜背外缘。小圆钮,方形钮座,四周内凹方格。纹饰为地纹与主纹相结合。主纹分两组,一组为两只金嵌山羊,双眼圆睁,蹄踏天;另一组为两只展翅的凤凰。双凤、双羊身上均镶有金丝,使整体显得更加华丽富丽。此件金银嵌镜做工精细,十分珍贵,出土甚少。

Mandarin Duck and Twin Magpies Wrapped with Flowers and Branches Mirror

鸳鸯双喜缠花镜

此镜为葵花形,八瓣,内圆,钮圆。镜形如盛开的花瓣,主纹为一只鸳鸯和一对喜鹊盘绕四枝,四只鸟口含彩带,彩带同向飘荡,其中两只展翅翱翔,一只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鸳鸯静静地立于枝头,双翅未展,遥遥相对。边缘八瓣上交替环绕着祥云纹和蜜蜂、蝴蝶纹。此类铜镜已有出土或流传下来,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装饰,陕西扶风博物馆藏有此类型的镜子,可供参考。

鸳鸯双喜缠花镜

此镜为葵花形,八瓣,内圆,钮圆。镜形如盛开的花瓣,主纹为一只鸳鸯和一对喜鹊盘绕四枝,四只鸟口含彩带,彩带同向飘荡,其中两只展翅翱翔,一只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鸳鸯静静地立于枝头,双翅未展,遥遥相对。边缘八瓣上交替环绕着祥云纹和蜜蜂、蝴蝶纹。此类铜镜已有出土或流传下来,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装饰,陕西扶风博物馆藏有此类型的镜子,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