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青铜器的博客

Bronze Axe with Animal Face Pattern

兽面纹铜斧

兽面纹铜斧,青铜器,商代晚期,长17厘米,宽15厘米,厚1.2厘米。1954年郑州人民公园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馆。 1954年3月,河南省文物队对郑州人民公园进行发掘,在中心人工青年湖区域内发掘出一座墓葬密集、排列有序的商代墓葬群。该墓葬群中编号为C7M15的墓葬出土了兽面纹铜斧。该墓属于商代人民公园一期,为祭祀墓。 兽面纹铜斧(图一),斧身细长宽大,中部内缩,两角外闪,刃部呈弧形。平肩,肩后内有狭短长方形,肩部左右各有一长方形孔。斧身中部铸有一组兽面纹,长有两只卷曲的犄角,外突圆眼。中空的口部上方有五颗小三角形尖牙,下方有两颗交错的兽牙,十分凶猛,额部饰有夔纹。 图1 斧头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从纹饰上看,器身兽面纹遵循了商周青铜器装饰对称性的基本原则。器身这组兽面纹角部粗大弯曲,除一小处缺口外,几乎弯成圆角长方形,与睁开的双眼形成浮雕状凸起(图2)。兽面纹眼角、眉角、鼻角、额角的夔纹线条以阴线勾勒,细腻玲珑。兽面纹底部半圆形吻部,内有凹纹的牙齿,纹饰凸起,形成镂空浮雕,制作精巧(图3)。兽头似要朝着被器刃刺中的人吞食,表现出凶悍、令人生畏的威慑气势。 图二:兽面铜斧身凸出的角和眼睛 图三:兽面铜斧身阴刻眼角、眉毛、鼻子 2006年11月,河南省安阳市殷叙郭家庄东南商代墓葬M5出土一件兽面铜斧(图4)。斧肩平展,呈长方形,斧身长于肩宽,弧形刃口两端上翘。斧身上部饰一组兽面纹,眼圆突,角粗大弯曲,半圆形吻部凹纹内凸出的牙齿呈浮雕状。内背饰一组兽面纹。全长17厘米,刃宽11.5厘米,重340克。 图4 河南省安阳市殷叙郭家庄东南M5商代墓葬出土的铜斧 郑州市人民公园一期C7M15墓出土的这件铜斧,其器形、纹饰与河南安阳殷虚晚期早期墓出土的同类斧相似,结合墓内出土的主要陶器鬲、豆、圭等,与安阳殷虚晚期墓出土的同类陶器相比较,认为该墓属于商代晚期早期。这件铜斧器形完整,发掘科学,发掘地点明确,为研究郑州商代遗址的分期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兽面纹铜斧

兽面纹铜斧,青铜器,商代晚期,长17厘米,宽15厘米,厚1.2厘米。1954年郑州人民公园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馆。 1954年3月,河南省文物队对郑州人民公园进行发掘,在中心人工青年湖区域内发掘出一座墓葬密集、排列有序的商代墓葬群。该墓葬群中编号为C7M15的墓葬出土了兽面纹铜斧。该墓属于商代人民公园一期,为祭祀墓。 兽面纹铜斧(图一),斧身细长宽大,中部内缩,两角外闪,刃部呈弧形。平肩,肩后内有狭短长方形,肩部左右各有一长方形孔。斧身中部铸有一组兽面纹,长有两只卷曲的犄角,外突圆眼。中空的口部上方有五颗小三角形尖牙,下方有两颗交错的兽牙,十分凶猛,额部饰有夔纹。 图1 斧头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从纹饰上看,器身兽面纹遵循了商周青铜器装饰对称性的基本原则。器身这组兽面纹角部粗大弯曲,除一小处缺口外,几乎弯成圆角长方形,与睁开的双眼形成浮雕状凸起(图2)。兽面纹眼角、眉角、鼻角、额角的夔纹线条以阴线勾勒,细腻玲珑。兽面纹底部半圆形吻部,内有凹纹的牙齿,纹饰凸起,形成镂空浮雕,制作精巧(图3)。兽头似要朝着被器刃刺中的人吞食,表现出凶悍、令人生畏的威慑气势。 图二:兽面铜斧身凸出的角和眼睛 图三:兽面铜斧身阴刻眼角、眉毛、鼻子 2006年11月,河南省安阳市殷叙郭家庄东南商代墓葬M5出土一件兽面铜斧(图4)。斧肩平展,呈长方形,斧身长于肩宽,弧形刃口两端上翘。斧身上部饰一组兽面纹,眼圆突,角粗大弯曲,半圆形吻部凹纹内凸出的牙齿呈浮雕状。内背饰一组兽面纹。全长17厘米,刃宽11.5厘米,重340克。 图4 河南省安阳市殷叙郭家庄东南M5商代墓葬出土的铜斧 郑州市人民公园一期C7M15墓出土的这件铜斧,其器形、纹饰与河南安阳殷虚晚期早期墓出土的同类斧相似,结合墓内出土的主要陶器鬲、豆、圭等,与安阳殷虚晚期墓出土的同类陶器相比较,认为该墓属于商代晚期早期。这件铜斧器形完整,发掘科学,发掘地点明确,为研究郑州商代遗址的分期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Yuan character pattern

元字图案

爰纹匕首,青铜器,商代(殷猃第三期)。全长35.3厘米,内长11.8厘米,柄宽5.1厘米。安阳殷猃齐家庄269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青铜匕首按内节形状可分为直内节、弯内节和内节三类。“爰”纹匕首属于弯内节。“爰”纹匕首造型颇为独特。从尖部来看,商代匕首的主要尖部形式主要有圆舌形尖部、尖舌形尖部和圭头形尖部。“爰”纹匕首的尖部与这些流行的匕首尖部有很大区别。匕首尖部上刃部为圆滑的曲线,下刃部为直线,具有圭头形尖部的一些特点。 图1 商代流行的几种匕首尖 图二 “爰”字形匕首的尖端 “爰”字纹匕首中部有棱线状的脊,无棱线。商代流行直柄。“爰”字纹匕首上刃微微向上拱起,下刃内凹,整个匕首微微向下弯曲。这与当时流行的匕首造型不同。该把带有“爰”字纹饰的匕首,与甘肃灵台白草泡M1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匕首一致。 “爰”字匕首内前部窄小,素面无纹饰,内后部为空心钩嘴、冠状的鸟形,两者纹饰一致,其中一侧有“爰”字。 与当时流行的匕首相比,“爰”字纹匕首造型精巧,体型硕大,但它并非实用兵器,而是随葬品。关于随葬品,《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谓随葬品者,知道道失,备物而不能用。”从这句话可以知道,随葬品是特殊的随葬品,是模仿实用品制作的,基本不具备实用品的功能。那么“爰”字纹匕首为何算作随葬品呢?原因有二:一是“爰”字纹匕首重量轻,长度较长。“爰”字纹匕首全长34.5厘米,重量仅为230克。而同一墓葬中发现的一把实用匕首长约25.1厘米,重约370克。青铜与铁相比,韧性和延展性较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脆”。在制作匕首时,需要保持青铜的硬度、韧性和延展性之间的一定平衡,使此类武器能够适应激烈的近身战斗。因此,从一定质量的青铜铸造出来的青铜匕首,其长度和厚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作为武器使用。从一小块铜中铸造出一把外形较长的匕首,必然会使匕首整体变细,使青铜本来就很差的韧性和延展性更加糟糕,稍有碰撞必然断裂,根本无法用于激烈的近身战斗;其次,“爰”纹匕首没有上下护栏,护栏的作用是将匕首与柄部紧紧固定在一起,使匕首在激烈的战斗中不会滑落。没有护栏的“爰”纹匕首就做不到这一点。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商代以青铜兵器作为陪葬品的现象出现在商代晚期,最早作为陪葬品的青铜兵器是匕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延利认为,以青铜匕首作为陪葬品最早出现在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的墓葬中。商代铜材匮乏,下层民众无奈之下,只能以陪葬匕首作为陪葬品。后来,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陪葬陪葬匕首的习俗从下层社会传播到了上层社会。上层社会人士之所以在墓葬中使用陪葬匕首,与商代晚期的社会风尚有关。 带“爰”字纹的匕首后半部为一只空心鸟,鸟喙钩起,头戴冠冕。《诗经·商颂》《玄鸟》云:“玄鸟受天遣,生商朝。”《史记·殷书》记载:“殷启,母有所氏女简狄,帝喾之次妃。三人沐浴时,见玄鸟产卵。简狄吞下,受孕,生下启。”这两点资料证明商人视玄鸟为祖先。青铜器上的鸟纹可能即源于此。“元”字匕首冠喙大,身尾短,鸟身一侧饰云纹,另一侧鸟身上有正面的“元”字。除青铜匕首外,墓中还发现有鼎、罍、觚、圭、觚、爵等器物。考古人员认为,“辕”是墓主人的姓名或所属氏族的徽记[2]。 图三 枪背镂空钩喙叉冠鸟纹及“爰”字 图四 枪背鸟身上“爰”字另一侧的“爰”字

元字图案

爰纹匕首,青铜器,商代(殷猃第三期)。全长35.3厘米,内长11.8厘米,柄宽5.1厘米。安阳殷猃齐家庄269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青铜匕首按内节形状可分为直内节、弯内节和内节三类。“爰”纹匕首属于弯内节。“爰”纹匕首造型颇为独特。从尖部来看,商代匕首的主要尖部形式主要有圆舌形尖部、尖舌形尖部和圭头形尖部。“爰”纹匕首的尖部与这些流行的匕首尖部有很大区别。匕首尖部上刃部为圆滑的曲线,下刃部为直线,具有圭头形尖部的一些特点。 图1 商代流行的几种匕首尖 图二 “爰”字形匕首的尖端 “爰”字纹匕首中部有棱线状的脊,无棱线。商代流行直柄。“爰”字纹匕首上刃微微向上拱起,下刃内凹,整个匕首微微向下弯曲。这与当时流行的匕首造型不同。该把带有“爰”字纹饰的匕首,与甘肃灵台白草泡M1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匕首一致。 “爰”字匕首内前部窄小,素面无纹饰,内后部为空心钩嘴、冠状的鸟形,两者纹饰一致,其中一侧有“爰”字。 与当时流行的匕首相比,“爰”字纹匕首造型精巧,体型硕大,但它并非实用兵器,而是随葬品。关于随葬品,《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谓随葬品者,知道道失,备物而不能用。”从这句话可以知道,随葬品是特殊的随葬品,是模仿实用品制作的,基本不具备实用品的功能。那么“爰”字纹匕首为何算作随葬品呢?原因有二:一是“爰”字纹匕首重量轻,长度较长。“爰”字纹匕首全长34.5厘米,重量仅为230克。而同一墓葬中发现的一把实用匕首长约25.1厘米,重约370克。青铜与铁相比,韧性和延展性较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脆”。在制作匕首时,需要保持青铜的硬度、韧性和延展性之间的一定平衡,使此类武器能够适应激烈的近身战斗。因此,从一定质量的青铜铸造出来的青铜匕首,其长度和厚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作为武器使用。从一小块铜中铸造出一把外形较长的匕首,必然会使匕首整体变细,使青铜本来就很差的韧性和延展性更加糟糕,稍有碰撞必然断裂,根本无法用于激烈的近身战斗;其次,“爰”纹匕首没有上下护栏,护栏的作用是将匕首与柄部紧紧固定在一起,使匕首在激烈的战斗中不会滑落。没有护栏的“爰”纹匕首就做不到这一点。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商代以青铜兵器作为陪葬品的现象出现在商代晚期,最早作为陪葬品的青铜兵器是匕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延利认为,以青铜匕首作为陪葬品最早出现在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的墓葬中。商代铜材匮乏,下层民众无奈之下,只能以陪葬匕首作为陪葬品。后来,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陪葬陪葬匕首的习俗从下层社会传播到了上层社会。上层社会人士之所以在墓葬中使用陪葬匕首,与商代晚期的社会风尚有关。 带“爰”字纹的匕首后半部为一只空心鸟,鸟喙钩起,头戴冠冕。《诗经·商颂》《玄鸟》云:“玄鸟受天遣,生商朝。”《史记·殷书》记载:“殷启,母有所氏女简狄,帝喾之次妃。三人沐浴时,见玄鸟产卵。简狄吞下,受孕,生下启。”这两点资料证明商人视玄鸟为祖先。青铜器上的鸟纹可能即源于此。“元”字匕首冠喙大,身尾短,鸟身一侧饰云纹,另一侧鸟身上有正面的“元”字。除青铜匕首外,墓中还发现有鼎、罍、觚、圭、觚、爵等器物。考古人员认为,“辕”是墓主人的姓名或所属氏族的徽记[2]。 图三 枪背镂空钩喙叉冠鸟纹及“爰”字 图四 枪背鸟身上“爰”字另一侧的“爰”字

Western Han Dynasty Sunlight Transparent Mirror

西汉日光透光镜

西汉《见日》透光镜,青铜,西汉,直径7.9厘米,重66克。1953年藏于洛阳。现藏河南博物院。 1953年洛阳藏西汉“见日光”透光镜,镜背中央有一圆形钮,钮座内设弦纹,主要纹饰为八曲弧纹。镜铭为:“见日光,相思不忘”。镜铭带两侧各有一圈齿纹。 图1 “看见阳光”半透明镜背纹拓印 这面“见日光”透光镜,经过简单的加工、打磨、抛光,在阳光或聚光灯照射下,镜面光亮,能映出镜背的铭文和图像。这种铜镜,古人称之为“透光镜”,国外也有人称之为“魔镜”。 图2 “看见阳光”半透明镜面反射图像

西汉日光透光镜

西汉《见日》透光镜,青铜,西汉,直径7.9厘米,重66克。1953年藏于洛阳。现藏河南博物院。 1953年洛阳藏西汉“见日光”透光镜,镜背中央有一圆形钮,钮座内设弦纹,主要纹饰为八曲弧纹。镜铭为:“见日光,相思不忘”。镜铭带两侧各有一圈齿纹。 图1 “看见阳光”半透明镜背纹拓印 这面“见日光”透光镜,经过简单的加工、打磨、抛光,在阳光或聚光灯照射下,镜面光亮,能映出镜背的铭文和图像。这种铜镜,古人称之为“透光镜”,国外也有人称之为“魔镜”。 图2 “看见阳光”半透明镜面反射图像

Duling No. 2 Square Ding

杜陵2号方顶

杜陵二号方鼎,商代早期青铜礼器,高87厘米,口沿长61厘米,腹厚0.4厘米,重约64.25公斤,1974年9月河南省郑州市张寨南街青铜器窖藏坑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郑州市张寨南街青铜器窖坑出土的杜陵二号方鼎(图一),口沿外折,唇口方形,直立双耳外侧呈凹槽状,口腹断面基本为方形。四足底部较粗,呈上厚下细的圆柱形。鼎的纹饰以兽面纹、乳头纹为主,以弦纹为装饰。乳头纹带饰于鼎四壁两侧及近底部处。鼎上腹部饰一圈兽面纹,四壁中间各一组,以角部为中心在角部饰一组,共八组兽面纹。鼎足中间亦饰兽面纹。兽面纹均由突出的阳线构成,呈半浮雕效果,兽面形象极其抽象。 图一 郑州张寨南街窖坑铜方鼎(都陵二号)纹饰拓片 此鼎出土于1974年9月发掘郑州张宅南街防空洞时发现的一个铜窖坑内,当时同时出土的方鼎有两件。因张宅南街位于郑州商城西墙外约300米的“都陵”土丘南段,窖坑内出土的两件方鼎被称为都陵方鼎。此件尺寸略小,俗称都陵二号方鼎。杜陵二号方鼎器身厚重,腹部兽面纹饰庄重,乳头纹带更增添了器物的厚重感,给人以宗庙威严的形象。

杜陵2号方顶

杜陵二号方鼎,商代早期青铜礼器,高87厘米,口沿长61厘米,腹厚0.4厘米,重约64.25公斤,1974年9月河南省郑州市张寨南街青铜器窖藏坑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郑州市张寨南街青铜器窖坑出土的杜陵二号方鼎(图一),口沿外折,唇口方形,直立双耳外侧呈凹槽状,口腹断面基本为方形。四足底部较粗,呈上厚下细的圆柱形。鼎的纹饰以兽面纹、乳头纹为主,以弦纹为装饰。乳头纹带饰于鼎四壁两侧及近底部处。鼎上腹部饰一圈兽面纹,四壁中间各一组,以角部为中心在角部饰一组,共八组兽面纹。鼎足中间亦饰兽面纹。兽面纹均由突出的阳线构成,呈半浮雕效果,兽面形象极其抽象。 图一 郑州张寨南街窖坑铜方鼎(都陵二号)纹饰拓片 此鼎出土于1974年9月发掘郑州张宅南街防空洞时发现的一个铜窖坑内,当时同时出土的方鼎有两件。因张宅南街位于郑州商城西墙外约300米的“都陵”土丘南段,窖坑内出土的两件方鼎被称为都陵方鼎。此件尺寸略小,俗称都陵二号方鼎。杜陵二号方鼎器身厚重,腹部兽面纹饰庄重,乳头纹带更增添了器物的厚重感,给人以宗庙威严的形象。

Zuxin You

游祖新

祖心猷,青铜器,商晚期,高25.5厘米,重3公斤。1965年河南辉县初丘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1965年9月,河南省辉县初丘乡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祖心游》,经当时新乡市博物馆同志动员后,于当年年底向社会公开并由新乡市博物馆收藏,1997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由原收藏单位移交给河南省博物馆。足心猷分盖、体两部分,整体平面呈椭圆形。盖为椭圆弧顶,中部铸六瓣苞片状纽,周边折边成母口;器身直筒,窄颈,颈两侧对称铸半环足,环内有弧形耳,鼓腹下垂,圆底,圈足,底部宽折边。 器身纹饰可分为盖钮、盖顶、盖折、颈部、上腹、中下腹、圈足、提耳八个部分。通体自盖至足纵向饰有四条门脊,两门脊之间的装饰可为一条独立的饰带。六瓣苞片盖钮,每瓣上饰一小蝉纹;盖顶及中下腹部均饰同样的带有云雷纹背景的大立鸟纹。盖顶以四条门脊为界饰有四只大立鸟,以左右门脊为中心分两组排列。器下腹部以四条门脊为界饰有八只大立鸟,以四条门脊为中心分四组排列;盖折、圈足以四条门脊为界,饰相同的四条带有云雷纹背景的长尾鸟纹,以前后门脊为中心排列成两组;颈部以左右门脊为中心,饰四条带有云雷纹与地纹的大夔龙纹,两对相对;上腹部以四条门脊为界,均匀饰以波纹纹;把手外侧以盖钮上相应部位为中心,从头部向中央饰四条带有云雷纹与地纹的夔龙纹,内侧均匀饰以环带纹,两端饰有两个立体的兽头;盖折左右两侧夸张的门脊正面饰以大蝉纹;器外底饰以格纹(图1)。盖内侧及器底均镌刻“祖心”二字。 图1 器底网格纹 图2 盖内铭文 足心猷造型独特,纹饰精美,不仅显示出器物本身的华丽和使用者的高贵,而且也体现了制作器物工匠精湛的设计水平。带有耳或链饰的青铜器,多以前后为中心进行设计,而足心猷的设计中心则为前、后、左、右四个中心。这主要是因为足心猷的耳饰与主流青铜器的耳饰位置相反,即足心猷的耳饰是竖置的。为了协调这种变化带来的视觉不适,制作者精心设计了竖置、横置两种纹饰布局方式。即当耳饰竖置,器物横置时,盖折、腹部、圈足的纹饰均以耳饰兽头所在的门沿为中心线组成(图3);当把把横放、器竖放时,盖顶、颈部、腹部的纹饰都是以扩口门沿所在的门沿为中心线构成的(图4)。无论以哪一门沿为中心线,最终的纹饰在视觉上都非常协调,有中心可依。这些足以体现制作者极高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水平。 图3:手柄垂直放置,物体水平放置。 图4:手柄水平放置,物体垂直放置。 祖辛猷的柄与颈半环的配合、大角兽头、发达的门脊、精美的三层花卉纹饰等都表明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门脊上明显的分模痕迹表明该器盖身采用四分模法铸造,而青铜器上采用发达兽头的柄,兽头上有明显的分模痕迹,表明柄是在铸完器身后再铸,较以前的一次铸造法是很大的技术进步。 因此,祖心祗是商周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是青铜铸造技术进步的重要代表。

游祖新

祖心猷,青铜器,商晚期,高25.5厘米,重3公斤。1965年河南辉县初丘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1965年9月,河南省辉县初丘乡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祖心游》,经当时新乡市博物馆同志动员后,于当年年底向社会公开并由新乡市博物馆收藏,1997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由原收藏单位移交给河南省博物馆。足心猷分盖、体两部分,整体平面呈椭圆形。盖为椭圆弧顶,中部铸六瓣苞片状纽,周边折边成母口;器身直筒,窄颈,颈两侧对称铸半环足,环内有弧形耳,鼓腹下垂,圆底,圈足,底部宽折边。 器身纹饰可分为盖钮、盖顶、盖折、颈部、上腹、中下腹、圈足、提耳八个部分。通体自盖至足纵向饰有四条门脊,两门脊之间的装饰可为一条独立的饰带。六瓣苞片盖钮,每瓣上饰一小蝉纹;盖顶及中下腹部均饰同样的带有云雷纹背景的大立鸟纹。盖顶以四条门脊为界饰有四只大立鸟,以左右门脊为中心分两组排列。器下腹部以四条门脊为界饰有八只大立鸟,以四条门脊为中心分四组排列;盖折、圈足以四条门脊为界,饰相同的四条带有云雷纹背景的长尾鸟纹,以前后门脊为中心排列成两组;颈部以左右门脊为中心,饰四条带有云雷纹与地纹的大夔龙纹,两对相对;上腹部以四条门脊为界,均匀饰以波纹纹;把手外侧以盖钮上相应部位为中心,从头部向中央饰四条带有云雷纹与地纹的夔龙纹,内侧均匀饰以环带纹,两端饰有两个立体的兽头;盖折左右两侧夸张的门脊正面饰以大蝉纹;器外底饰以格纹(图1)。盖内侧及器底均镌刻“祖心”二字。 图1 器底网格纹 图2 盖内铭文 足心猷造型独特,纹饰精美,不仅显示出器物本身的华丽和使用者的高贵,而且也体现了制作器物工匠精湛的设计水平。带有耳或链饰的青铜器,多以前后为中心进行设计,而足心猷的设计中心则为前、后、左、右四个中心。这主要是因为足心猷的耳饰与主流青铜器的耳饰位置相反,即足心猷的耳饰是竖置的。为了协调这种变化带来的视觉不适,制作者精心设计了竖置、横置两种纹饰布局方式。即当耳饰竖置,器物横置时,盖折、腹部、圈足的纹饰均以耳饰兽头所在的门沿为中心线组成(图3);当把把横放、器竖放时,盖顶、颈部、腹部的纹饰都是以扩口门沿所在的门沿为中心线构成的(图4)。无论以哪一门沿为中心线,最终的纹饰在视觉上都非常协调,有中心可依。这些足以体现制作者极高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水平。 图3:手柄垂直放置,物体水平放置。 图4:手柄水平放置,物体垂直放置。 祖辛猷的柄与颈半环的配合、大角兽头、发达的门脊、精美的三层花卉纹饰等都表明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门脊上明显的分模痕迹表明该器盖身采用四分模法铸造,而青铜器上采用发达兽头的柄,兽头上有明显的分模痕迹,表明柄是在铸完器身后再铸,较以前的一次铸造法是很大的技术进步。 因此,祖心祗是商周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是青铜铸造技术进步的重要代表。

Fuhao Owl Zun

福豪枭尊

“妇好”鸮尊,青铜器,商晚期,高46.3厘米,重16公斤。1976年河南安阳殷叙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馆。 “妇好”鸮尊共两件,一品高45.9厘米,重16.7公斤,器形、纹饰、铭文基本相似,为一对,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鸮尊整体造型为一只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鸮,又称枭、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的统称),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紧靠,足强健,下垂的宽尾形成三个支点。(图一)鸮颈后有柄,头后开四分之一圆形口,上盖。盖前有一站立的鸟,鸟后有蟠龙。(图二)鸮形器身纹饰繁缛,以雷纹为底色,交替运用蝉纹、双头怪夔、饕餮纹、盘蛇纹等。口喙、胸口表面饰以蝉纹,颈部两侧各有一双头怪兽夔,翅前各有一条盘蛇。颈后及盖面饰以饕餮纹,柄下及尾部各有一鸮。妇好鸮尊口部下方内壁上铭文“妇好”二字。(图三) 图1 “福豪”号猫头鹰尊侧面图 图二 福浩鸮尊盖 图3 “妇好”鸮尊内壁铭文 “妇好”鸮尊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青铜尊。制作者将丰富的想象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巧妙地以动物为题材,将其塑造成实用的礼器,既反映了现实生活,又具有艺术概括性。鸮形尊的造型生动,纹饰繁缛,体现了商代先民独特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难得的艺术品。(图4) 图4 “妇好”猫头鹰形尊的线描图

福豪枭尊

“妇好”鸮尊,青铜器,商晚期,高46.3厘米,重16公斤。1976年河南安阳殷叙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馆。 “妇好”鸮尊共两件,一品高45.9厘米,重16.7公斤,器形、纹饰、铭文基本相似,为一对,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鸮尊整体造型为一只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鸮,又称枭、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的统称),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紧靠,足强健,下垂的宽尾形成三个支点。(图一)鸮颈后有柄,头后开四分之一圆形口,上盖。盖前有一站立的鸟,鸟后有蟠龙。(图二)鸮形器身纹饰繁缛,以雷纹为底色,交替运用蝉纹、双头怪夔、饕餮纹、盘蛇纹等。口喙、胸口表面饰以蝉纹,颈部两侧各有一双头怪兽夔,翅前各有一条盘蛇。颈后及盖面饰以饕餮纹,柄下及尾部各有一鸮。妇好鸮尊口部下方内壁上铭文“妇好”二字。(图三) 图1 “福豪”号猫头鹰尊侧面图 图二 福浩鸮尊盖 图3 “妇好”鸮尊内壁铭文 “妇好”鸮尊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青铜尊。制作者将丰富的想象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巧妙地以动物为题材,将其塑造成实用的礼器,既反映了现实生活,又具有艺术概括性。鸮形尊的造型生动,纹饰繁缛,体现了商代先民独特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难得的艺术品。(图4) 图4 “妇好”猫头鹰形尊的线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