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青铜器的博客

Chime bells from the Eastern Zhou sacrificial site of Zheng State

郑国东周祭祀遗址出土的编钟

东周郑国祭祀遗址编钟,青铜乐器,春秋中期。璧4件:通高34.40-25.80厘米,铣长27.30-20.70厘米,挥动长18.70-14.40厘米。钮钟20件:通高29.10-14.10,铣长23.70-11.20,挥动长13.50-6.30厘米。1996年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馆藏。 郑国是春秋以来兴盛的诸侯国之一,曾以“筝声”闻名。新郑郑国祭祀遗址青铜乐器的发现,是1996年底至1998年10月郑韩古城东城西南原中国银行考古遗址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陆续出土窖藏编钟9组,共计206件。(图1)本批各组编钟形制基本一致,铸造规范,制作时期比较集中。钟挂规矩一致,为20钮钟4璧组合。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郑国地区编钟制作、音乐演奏及礼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图1 郑国祭祀遗址编钟出土地点 图2 郑国祭祀遗址T595:1编钟数据 编钟细节以T595K1出土的一组编钟为例,共计24件编钟,其中1-4号为璧钟,A1-A10为A组钮钟,B1-B10为B组钮钟。 璧铃4件(图3),形制、饰木相同。形制均为瓦当状,钟口及舞部为平底,钮为龙首凸形,锣部为素面,钟腔面分布有36个乳头状钟钮。印章部分饰变形云雷纹,鼓部饰对称回首龙纹。口部有宽而薄的内唇,自唇缘至唇根渐厚,断面为锐角三角形。其上有许多调音锉,两个主鼓及两个铣角处内部的锉纹较为明显。 图3 Bi(T595K1:1)及其图样拓片 钮钟共20件(图4),分A、B两组,每组10件。A组钮钟形制、纹饰底木一致,钟身较厚,呈瓦片状。扁舞纹,口部弧度较大。环钮略呈方形,钮身多为扁圆柱形,饰绳纹。腔体两侧各36件,件呈螺旋状。舞文、篆书文字饰云纹,鼓面饰三角纹、云纹。四个边鼓内各有一根低扁音梁。口部有三角形内唇,常作调音锉,尤其在两主鼓和两铣角处。B组钮钟底木形制与第一组相同,但纹饰略有不同。钟主鼓的装饰上加设圆形蛇纹,作为主鼓音击打点的标志。方环素钮,多数钟均有音束设施。 图4 钮钟(T595K1:A2)及纹饰拓片

郑国东周祭祀遗址出土的编钟

东周郑国祭祀遗址编钟,青铜乐器,春秋中期。璧4件:通高34.40-25.80厘米,铣长27.30-20.70厘米,挥动长18.70-14.40厘米。钮钟20件:通高29.10-14.10,铣长23.70-11.20,挥动长13.50-6.30厘米。1996年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馆藏。 郑国是春秋以来兴盛的诸侯国之一,曾以“筝声”闻名。新郑郑国祭祀遗址青铜乐器的发现,是1996年底至1998年10月郑韩古城东城西南原中国银行考古遗址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陆续出土窖藏编钟9组,共计206件。(图1)本批各组编钟形制基本一致,铸造规范,制作时期比较集中。钟挂规矩一致,为20钮钟4璧组合。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郑国地区编钟制作、音乐演奏及礼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图1 郑国祭祀遗址编钟出土地点 图2 郑国祭祀遗址T595:1编钟数据 编钟细节以T595K1出土的一组编钟为例,共计24件编钟,其中1-4号为璧钟,A1-A10为A组钮钟,B1-B10为B组钮钟。 璧铃4件(图3),形制、饰木相同。形制均为瓦当状,钟口及舞部为平底,钮为龙首凸形,锣部为素面,钟腔面分布有36个乳头状钟钮。印章部分饰变形云雷纹,鼓部饰对称回首龙纹。口部有宽而薄的内唇,自唇缘至唇根渐厚,断面为锐角三角形。其上有许多调音锉,两个主鼓及两个铣角处内部的锉纹较为明显。 图3 Bi(T595K1:1)及其图样拓片 钮钟共20件(图4),分A、B两组,每组10件。A组钮钟形制、纹饰底木一致,钟身较厚,呈瓦片状。扁舞纹,口部弧度较大。环钮略呈方形,钮身多为扁圆柱形,饰绳纹。腔体两侧各36件,件呈螺旋状。舞文、篆书文字饰云纹,鼓面饰三角纹、云纹。四个边鼓内各有一根低扁音梁。口部有三角形内唇,常作调音锉,尤其在两主鼓和两铣角处。B组钮钟底木形制与第一组相同,但纹饰略有不同。钟主鼓的装饰上加设圆形蛇纹,作为主鼓音击打点的标志。方环素钮,多数钟均有音束设施。 图4 钮钟(T595K1:A2)及纹饰拓片

Liang Ji jar

梁记罐

梁吉罐,青铜器,西周晚期,通高11.8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9.4厘米,腹深6.2厘米,重0.75公斤,1991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12虢吉夫人墓出土,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此件小铜罐发现于1991年,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考古队(现三门峡考古研究所)对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抢救性发掘时,出土于2012号墓。该墓共出土铜器394件、玉器806件,其中实用青铜礼器26件,包括鼎5件、簋4件、鬲8件、方罐2件、小罐2件、盘1件、仪1件、方筚1件。未发现乐器。与M2001虢姬墓七鼎六簋的青铜礼器组合相比,五鼎四簋的组合符合“夫人礼降一等”制度。此外,M2012还埋藏有大型车马坑,且为重棺单棺,因此发掘人员认为该墓为M2001郭吉之妻墓。 梁记罐出土于墓葬内外棺之间。罐盖凸起,上部有人头形扁钮,球形胎体,狭口,深腹,圈足。口沿及盖沿各饰两个方形兽头,相互对应;钮边饰人头纹,盖面饰曲身双龙双兽纹,腹部饰人龙缠身纹,均以细云雷纹为底色,圈足饰无珠双环纹。盖内铸两行逆写5字,竖体自右而左为:(梁)吉扎(制)。(图1)梁记罐是M2012郭姬夫人墓出土的唯一一件有铭文的青铜器。考古人员根据器物铭文,认定墓主人为梁姬,但后来也有学者根据金文中对女性的称呼习惯,认为墓主人不应为梁姬,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图1 梁吉罐铭文 罐身主题为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运用最为广泛的装饰题材。梁吉罐盖面龙纹为简化的盘龙纹(图二),龙首突出,身躯修长卷曲。罐腹部装饰的缠龙纹,亦为简化的盘龙纹与人纹交织在一起(图三、图四)。 图二 梁吉罐俯视图 图三 梁济罐侧面线描图 图4 梁吉罐腹部人龙缠枝纹 总之,梁记罐形制圆整,纹饰华丽,做工精细,铸有铭文,是一件珍贵的青铜精品。

梁记罐

梁吉罐,青铜器,西周晚期,通高11.8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9.4厘米,腹深6.2厘米,重0.75公斤,1991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12虢吉夫人墓出土,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此件小铜罐发现于1991年,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考古队(现三门峡考古研究所)对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抢救性发掘时,出土于2012号墓。该墓共出土铜器394件、玉器806件,其中实用青铜礼器26件,包括鼎5件、簋4件、鬲8件、方罐2件、小罐2件、盘1件、仪1件、方筚1件。未发现乐器。与M2001虢姬墓七鼎六簋的青铜礼器组合相比,五鼎四簋的组合符合“夫人礼降一等”制度。此外,M2012还埋藏有大型车马坑,且为重棺单棺,因此发掘人员认为该墓为M2001郭吉之妻墓。 梁记罐出土于墓葬内外棺之间。罐盖凸起,上部有人头形扁钮,球形胎体,狭口,深腹,圈足。口沿及盖沿各饰两个方形兽头,相互对应;钮边饰人头纹,盖面饰曲身双龙双兽纹,腹部饰人龙缠身纹,均以细云雷纹为底色,圈足饰无珠双环纹。盖内铸两行逆写5字,竖体自右而左为:(梁)吉扎(制)。(图1)梁记罐是M2012郭姬夫人墓出土的唯一一件有铭文的青铜器。考古人员根据器物铭文,认定墓主人为梁姬,但后来也有学者根据金文中对女性的称呼习惯,认为墓主人不应为梁姬,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图1 梁吉罐铭文 罐身主题为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运用最为广泛的装饰题材。梁吉罐盖面龙纹为简化的盘龙纹(图二),龙首突出,身躯修长卷曲。罐腹部装饰的缠龙纹,亦为简化的盘龙纹与人纹交织在一起(图三、图四)。 图二 梁吉罐俯视图 图三 梁济罐侧面线描图 图4 梁吉罐腹部人龙缠枝纹 总之,梁记罐形制圆整,纹饰华丽,做工精细,铸有铭文,是一件珍贵的青铜精品。

Guo Zhongyu

郭忠玉

虢忠虎,青铜器,西周文物,高24.3厘米,长30厘米,宽20厘米,1991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现藏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199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文物队联合发掘了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大型西周墓葬(编号M2009)[1]。该墓出土器物数量庞大,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M2009共出土带铭文铜器44件,其中40件带铭文为虢国忠自制,4件大型铜壶为他人所制。铜壶呈椭圆形,微敛口,鼓腹,圈足,双耳饰有兽首,圈足中部有弧形缺口,壶盖凸起可拆卸,壶身饰有四个互不相连的翼形纽扣。钮饰回首夔龙纹,盖沿、口沿、圈足饰S形弧纹。器盖顶、腹部饰瓦脊纹。盖底有十四字:“郭忠(忠)札(制)郭婕(妃)宝壶一尊,子孙永用。”(图一、图二)忠即忠,是位阶,“郭忠”即为制壶人。婕与妃同音。郭婕应为外嫁入虢国的一位姓婕的女子,是此壶的主人。郭婕的器皿均随葬于郭忠墓中,说明二人关系必定十分密切。 图一 国忠壶及其铭文 图2 国忠胡底部 罗振玉先生所撰《三代金文》中,有一件国忠鬲,颈部内壁铸有十七字铭文:“国忠制国威尊鬲,千秋万代永为后人珍藏”(图三)。与M2009出土国忠虎铭文相似,器物风格一致,应为同一时期同一人所制,应为西周晚期器物。 图3 李国忠 M2009号墓主人“郭忠”是西周末期著名人物,是当时周厉王的大臣,辅佐厉王南征淮夷,引起民间骚乱,史书称其为宠臣,字国公长辅,死后谥号为郭厉公。

郭忠玉

虢忠虎,青铜器,西周文物,高24.3厘米,长30厘米,宽20厘米,1991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现藏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199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文物队联合发掘了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大型西周墓葬(编号M2009)[1]。该墓出土器物数量庞大,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M2009共出土带铭文铜器44件,其中40件带铭文为虢国忠自制,4件大型铜壶为他人所制。铜壶呈椭圆形,微敛口,鼓腹,圈足,双耳饰有兽首,圈足中部有弧形缺口,壶盖凸起可拆卸,壶身饰有四个互不相连的翼形纽扣。钮饰回首夔龙纹,盖沿、口沿、圈足饰S形弧纹。器盖顶、腹部饰瓦脊纹。盖底有十四字:“郭忠(忠)札(制)郭婕(妃)宝壶一尊,子孙永用。”(图一、图二)忠即忠,是位阶,“郭忠”即为制壶人。婕与妃同音。郭婕应为外嫁入虢国的一位姓婕的女子,是此壶的主人。郭婕的器皿均随葬于郭忠墓中,说明二人关系必定十分密切。 图一 国忠壶及其铭文 图2 国忠胡底部 罗振玉先生所撰《三代金文》中,有一件国忠鬲,颈部内壁铸有十七字铭文:“国忠制国威尊鬲,千秋万代永为后人珍藏”(图三)。与M2009出土国忠虎铭文相似,器物风格一致,应为同一时期同一人所制,应为西周晚期器物。 图3 李国忠 M2009号墓主人“郭忠”是西周末期著名人物,是当时周厉王的大臣,辅佐厉王南征淮夷,引起民间骚乱,史书称其为宠臣,字国公长辅,死后谥号为郭厉公。

The boy Ji's father Fang Yan

男孩吉的父亲方岩

小子吉福方鼎,青铜器,西周,通高45.8厘米;甑口长边29.4,短边25,甑高25.8,腹深19厘米;鼎高20,腹深13厘米;重11.5公斤。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孝子吉福方銮为上、下銮分体结构,为榫卯连接。銮口呈长方形,敞口,卷沿,斜方唇,口沿两侧有一对竖耳,直壁下倾,平底上分布有十个“一”字形、一个“十”字形格子孔,銮底四周铸有长方形分口,可放入銮的母口(即凹槽)。(图一、图二)方銮口内敛,平折沿上有凹槽,两侧有一对耳,耳与口沿之间有小横梁。腹腔微鼓,分为四等份,有胯,四蹄足,每足内侧有一块平整的面。鬲下缘饰一圈C形无眼弧纹,腹壁饰一圈波浪形弧纹。鬲腹饰四组简朴的象面纹,每组纹饰由两个基本对称的方形凸起象眼和一个略似大象长鼻的鬲足组成。(图3、图4)腹内壁一侧铸有竖刻铭文,三行十八字(第四、五字“小子”为合体字)。因刻意磨损,大部分文字已模糊。[1]根据残存笔画,尚依稀可辨下列文字,从左至右依次为: 图1 小子吉福方鼎侧面 图二 小子吉福方鼎局部 图3 小子吉福方鼎线描图 图4 小子吉福方鼎正面及侧面纹拓片 铜鼎是商周时期主要的青铜炊事用具之一,在青铜礼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小子吉福方鼎出土地点明确,保存完好,为探究铜鼎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帮助,对研究西周虢国青铜礼制具有一定的意义,也为研究当时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实物基础。

男孩吉的父亲方岩

小子吉福方鼎,青铜器,西周,通高45.8厘米;甑口长边29.4,短边25,甑高25.8,腹深19厘米;鼎高20,腹深13厘米;重11.5公斤。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孝子吉福方銮为上、下銮分体结构,为榫卯连接。銮口呈长方形,敞口,卷沿,斜方唇,口沿两侧有一对竖耳,直壁下倾,平底上分布有十个“一”字形、一个“十”字形格子孔,銮底四周铸有长方形分口,可放入銮的母口(即凹槽)。(图一、图二)方銮口内敛,平折沿上有凹槽,两侧有一对耳,耳与口沿之间有小横梁。腹腔微鼓,分为四等份,有胯,四蹄足,每足内侧有一块平整的面。鬲下缘饰一圈C形无眼弧纹,腹壁饰一圈波浪形弧纹。鬲腹饰四组简朴的象面纹,每组纹饰由两个基本对称的方形凸起象眼和一个略似大象长鼻的鬲足组成。(图3、图4)腹内壁一侧铸有竖刻铭文,三行十八字(第四、五字“小子”为合体字)。因刻意磨损,大部分文字已模糊。[1]根据残存笔画,尚依稀可辨下列文字,从左至右依次为: 图1 小子吉福方鼎侧面 图二 小子吉福方鼎局部 图3 小子吉福方鼎线描图 图4 小子吉福方鼎正面及侧面纹拓片 铜鼎是商周时期主要的青铜炊事用具之一,在青铜礼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小子吉福方鼎出土地点明确,保存完好,为探究铜鼎在礼器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帮助,对研究西周虢国青铜礼制具有一定的意义,也为研究当时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实物基础。

Shang Dynasty scrollwork center column Meng

商代卷轴纹中心柱孟

商代涡纹中柱碗是用来盛水防虫蚀的青铜器,为商代早期器物。高12厘米,口径29.5厘米,圈足径16厘米,厚0.4厘米,中柱高8厘米,柱顶径8.2厘米,重4.25公斤。1982年出土于商城东南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坑。 商代涡纹中柱碗,广口、折沿、鼓腹、圜底。碗底中央有一柱,上端为蘑菇形,下端为圈足。腹外壁上部饰三圈弦纹;中柱顶部饰涡纹;圈足上饰一圈弦纹,下有三个方孔。(图1) 图 1 商代涡纹碗的顶视图,带有中心柱 根据器身留下的铸造痕迹,其铸造工艺较为复杂,应为分体铸造法,即先铸中心柱,再置于碗内,再用三套外模铸造成碗身,中心柱与碗身同时铸造。 此碗于1982年在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坑出土,该厂位于著名的郑州商城东南角外。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12件青铜器,包括大方鼎、大圆鼎、平足圆鼎、牛首尊、羊首罐、耳梁罐、觚和盘。此件商代旋纹中柱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碗,其时代大致为商汤灭夏立国至盘庚移居殷之前[2]。

商代卷轴纹中心柱孟

商代涡纹中柱碗是用来盛水防虫蚀的青铜器,为商代早期器物。高12厘米,口径29.5厘米,圈足径16厘米,厚0.4厘米,中柱高8厘米,柱顶径8.2厘米,重4.25公斤。1982年出土于商城东南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坑。 商代涡纹中柱碗,广口、折沿、鼓腹、圜底。碗底中央有一柱,上端为蘑菇形,下端为圈足。腹外壁上部饰三圈弦纹;中柱顶部饰涡纹;圈足上饰一圈弦纹,下有三个方孔。(图1) 图 1 商代涡纹碗的顶视图,带有中心柱 根据器身留下的铸造痕迹,其铸造工艺较为复杂,应为分体铸造法,即先铸中心柱,再置于碗内,再用三套外模铸造成碗身,中心柱与碗身同时铸造。 此碗于1982年在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坑出土,该厂位于著名的郑州商城东南角外。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12件青铜器,包括大方鼎、大圆鼎、平足圆鼎、牛首尊、羊首罐、耳梁罐、觚和盘。此件商代旋纹中柱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碗,其时代大致为商汤灭夏立国至盘庚移居殷之前[2]。

Copper pot with red copper inlay and portrait

紫铜嵌人像铜壶

嵌紫铜人像铜壶,青铜器,春秋晚期,通高41.8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6厘米,1990年河南省淅川县河上岭2号墓出土。西川河上岭楚墓M1、M2是1990年继下司楚墓之后发掘的又一批楚贵族墓葬,位于下司楚墓以西仅400米处。M1、M2位于河上岭上部,南北并列,相距9米。均为长方形竖坑墓,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据学者考证,这两座楚墓应为夫妻分坑合葬墓。(图1) 图1 河南省淅川县河上岭2号墓发掘现场 嵌紫铜人像铜壶(图二)广口撇盖,长颈,鼓腹,上腹两侧各有一环门,下腹内敛,平底,圈足,盖顶凸起,上有四枚环钮。 盖面及器面镶紫铜纹,盖中央嵌柿萼纹,钮间饰两只站立的瑞兽。除器圈足上嵌斜三角纹外,其余镶嵌纹饰均以斜三角纹为界格,自上而下共分七层,每层纹饰又以斜三角纹为界格分为四组相同的纹饰。第一层,即罐颈部,为三组背对背的凤纹;第二层,即罐肩部,中央饰一神像,人面虎耳,长尾,头顶生鹿角。神像两侧各饰一对背对背的凤凰,凤喙尖锐,眼眸圆润,头戴鹿角状花冠;第三层,即罐的上腹部,构图与第二层相似,以鸟首羽人为中心,两侧对称对峙着两只猛虎。羽人为鸟首,长有盘绕的蛇形角,身为人,有双翼,翼下有龙爪状上肢,神像脚下有鸟爪人腿、鸟尾。第四层饰龙,猛虎背部及尾部饰云纹;第四层以“Y”字形为中心,对称装饰一人与犀牛搏斗的场面,手持短兵器,头戴“山”字形冠;第五层对称装饰一人与虎搏斗的场面,虎颈中刺有长矛,人一手执短兵器,一手持盾牌;第六层以鸟形神像为中心,两侧对称装饰一人斗牛形象,人斗牛呈钩嘴状,双目圆目,头戴花冠,一手执短兵器,一手握牛角;第七层为一对对峙的麒麟。整器镶嵌的紫铜纹饰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描绘的场景生动多变,写实与夸张相结合。 图二 紫铜嵌人像铜壶线描图 图三 紫铜嵌画像铜壶上腹部正面图 图4 紫铜嵌画像铜壶上腹部侧面图

紫铜嵌人像铜壶

嵌紫铜人像铜壶,青铜器,春秋晚期,通高41.8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6厘米,1990年河南省淅川县河上岭2号墓出土。西川河上岭楚墓M1、M2是1990年继下司楚墓之后发掘的又一批楚贵族墓葬,位于下司楚墓以西仅400米处。M1、M2位于河上岭上部,南北并列,相距9米。均为长方形竖坑墓,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据学者考证,这两座楚墓应为夫妻分坑合葬墓。(图1) 图1 河南省淅川县河上岭2号墓发掘现场 嵌紫铜人像铜壶(图二)广口撇盖,长颈,鼓腹,上腹两侧各有一环门,下腹内敛,平底,圈足,盖顶凸起,上有四枚环钮。 盖面及器面镶紫铜纹,盖中央嵌柿萼纹,钮间饰两只站立的瑞兽。除器圈足上嵌斜三角纹外,其余镶嵌纹饰均以斜三角纹为界格,自上而下共分七层,每层纹饰又以斜三角纹为界格分为四组相同的纹饰。第一层,即罐颈部,为三组背对背的凤纹;第二层,即罐肩部,中央饰一神像,人面虎耳,长尾,头顶生鹿角。神像两侧各饰一对背对背的凤凰,凤喙尖锐,眼眸圆润,头戴鹿角状花冠;第三层,即罐的上腹部,构图与第二层相似,以鸟首羽人为中心,两侧对称对峙着两只猛虎。羽人为鸟首,长有盘绕的蛇形角,身为人,有双翼,翼下有龙爪状上肢,神像脚下有鸟爪人腿、鸟尾。第四层饰龙,猛虎背部及尾部饰云纹;第四层以“Y”字形为中心,对称装饰一人与犀牛搏斗的场面,手持短兵器,头戴“山”字形冠;第五层对称装饰一人与虎搏斗的场面,虎颈中刺有长矛,人一手执短兵器,一手持盾牌;第六层以鸟形神像为中心,两侧对称装饰一人斗牛形象,人斗牛呈钩嘴状,双目圆目,头戴花冠,一手执短兵器,一手握牛角;第七层为一对对峙的麒麟。整器镶嵌的紫铜纹饰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描绘的场景生动多变,写实与夸张相结合。 图二 紫铜嵌人像铜壶线描图 图三 紫铜嵌画像铜壶上腹部正面图 图4 紫铜嵌画像铜壶上腹部侧面图